- 京津冀联手治霾谋环保协同之道
- 点击次数:1462 更新时间:2015-09-23
9月23日电(记者高博 肖玖阳)“经过治理,邢台的蓝天比以前多了。"邢台市环境监察支队信访办主任贾立飞说。贾立飞2007年大学毕业来到邢台环保局工作,从事环保工作近9年。他对记者说,前几年雾霾严重时,邢台有一半时间见不到蓝色的天空。
京津冀地区是雾霾的重灾区,环保部每月公布的全国空气质量较差10个城市中,京津冀城市经常占据半数以上。
“石家庄、邢台、保定等河北中南部地区雾霾频发,除了有燕山和太行山两道天然屏障的阻挡,污染物不易扩散之外,更多的是因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高污染、高排放的产业结构布局。"贾立飞说。
以邢台为例,长期以来在该市市区南北25公里区域内有133家燃煤企业,对市区形成了合围之势。邢台市环保局局长司国亮表示:“不论什么季节、什么风向,都会有污染物飘向市区。"
钢铁、水泥、电力、玻璃四大行业是河北省的支柱产业,工业结构偏重带来的空气污染,困扰着河北省大部分地区。对此,河北省制定了化解产能过剩的“6643"工程,2017年底前要压减6000万吨钢、6000万吨水泥、4000万吨煤炭、30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。
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正在结成一个区域大气治理的“联盟"。北京、天津以及河北省的唐山、廊坊、保定、沧州6个城市被划为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核心区,6市将建立统一的空气重污染预警会商和应急联动协调机构,北京市与廊坊市、保定市,天津市与唐山市、沧州市分别对接,京津2市重点在资金、技术方面支持河北4市……
刚刚过去的“九三"阅兵和去年APEC会议期间,京津冀在内的华北多省区实施了交通限行、施工停工等保障措施。这给京津冀多城市带来了难得清澈透亮的蓝天,同时让饱受雾霾困扰的京津冀百姓意识到,治污并非只能被动地“等风来"。
专家表示,空气的流动性决定了它的影响不会以行政区划为界限,“APEC会议和阅兵期间应急保障措施*,为将来持续治理大气污染提供了有益探索。治污任重道远,这些经验不仅是对华北地区,对全国的“空气保卫战"也是一笔宝贵财富。
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博士后李汀说:“ APEC蓝 是特殊时期、超常规手段治理出来的,并非所有保障措施都能长效化。但说明只要各级政府下定决心,逐步调整产业结构,加大治污力度,加上老百姓的响应配合,蓝天一定会成为常态。"
“蓝天多起来了"正成为不少京津冀地区普通百姓切身感受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月,这一区域13个城市PM2.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了22%。除了城市自身的治理力度加大,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京津冀的区域联防联控。
在首都北京的周边地区,地方政府更是把调整产业结构,压缩高耗能、高污染产业作为一项硬任务,相关企业也在调整中积极谋求转型自救。
玻璃产业是河北沙河市的支柱产业,其生产的玻璃约占全国总量的20%。zui近一段时间,沙河市先后关停了90多条生产线,目前在产的52条生产线全部建成了脱硫、脱硝、除尘等治污设施。
沙河市环保局副局长乔广儒说,企业确实感受到了转型的阵痛,但转型是大势所趋,不转型肯定被淘汰,早转型比晚转型要好。
在北京中关村的优势创新领域“节能环保产业"中,包括神雾集团参与河北钢铁厂58座炉窑的新建和改造,科净源、广联达、海林节能联合河北冀商联合会等发起设立20亿元规模的河北省环保产业基金等,一大批以产业为聚焦的协同创新成果正为三地协同发展注入活力。